渾然天地間--老甲大寫意作品展
2016-05-12 02:57:01來源:老甲官網作者:老甲藝術館
自2015年12月,老甲(賈浩義)老師提出了捐贈及展覽意向后,在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先生,執行院長袁武先生,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先生的大力支持下,于很短的時間內推出了涵蓋50件精品的“渾然天地間--老甲大寫意作品展”,并向北京畫院捐贈了包括“人之初”,“巾幗英雄”,丈二作品“天地神游”,“抓馬”等12幅代表作品。展覽于5月18日上午開幕,開幕式由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主持,本次作品展是由北京美術家協會、北京畫院聯合主辦,老甲藝術館、遵化老甲美術館協辦。展覽由王明明院長題寫展標,王魯湘撰寫展覽前言。全國政協常委、中國美協副主席、北京美協主席、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,中國國家畫院院長、中國美協副主席楊曉陽,中央美術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邵大箴,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子康,北京畫院著名畫家石齊、遵化市原市委書記王元孝、中國美術館研究員董玉龍、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、榮寶齋副總經理、榮寶齋出版社社長唐輝、北京畫院執行院長袁武、北京畫院書記、著名藝術家雷波、著名畫家張仁芝、劉德舟、楊瑞芬、楊剛、蔣志鑫、齊辛民和遵化老甲美術館館長馬鴻鳴等知名人士出席。
老甲在袁武院長的陪同下進場
展覽根據作品主題分為四個板塊,分別為“渾然天地”、“人之初”、“踏月嘶風”、“力拔千鈞”,展示了老甲在尋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圖像表達以及精神歷程。
北京畫院副院長、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介紹說,老甲的大寫意題材有著獨特的風貌,是一種精神的寫照,也是他對人類、對宇宙的一份關懷。“渾然天地”系列是以氣為綱、以刷代筆,探求天地的渾然之氣。所以說此展覽具有多重意義,既是老甲對北京畫院的情感,也是先生對中國美術以及文化事業的貢獻。
開幕式上,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還為老甲先生頒發了捐贈證書。王明明、楊曉陽、邵大箴、張子康、石齊、王元孝、老甲為本次展覽剪彩。
剪彩儀式
王明明院長為老甲頒發捐贈證書
全國政協常委、中國美協副主席、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講話:
我和賈浩義是1978年一起來到北京畫院的。剛才我開玩笑說,我們已經變成畫院的老畫家了,而當時我們是最年輕的,時間過得真快。我對浩義先生了解,每個階段都不同,因為他在很多時候都給我帶來驚喜和思考,在初期也曾給我帶來很多困惑。他的路非常艱苦,但卻是一條光明的路。
昨天,我又仔細看了一下他的畫展。去年我也參加了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大展,浩義作品給我的突出感覺是大氣象。兩次展覽,都呈現出了他大半生藝術追求的整體面貌。我剛進北京畫院時,浩義還是以傳統的筆墨,來表現現實生活,但是他很快就進入了新階段,那就是藝術上的“人之初”。他憑著自己的激情,對自己原來的軌跡進行了顛覆。
那時候浩義走的路,我曾持懷疑態度。因為我也感覺到,當代水墨畫家存在很多問題。我一直在考慮,浩義能不能突破?幾十年過去,浩義用自己藝術實踐的結果,開辟出了屬于自己的天地,也回答了很多朋友的困惑。然而,這種膽量在中國美術界并不多。因為作為大寫意畫家,齊白石說過“妙在似與不似之間”,可是在“不似”之中怎么去把握這個微妙的度?我覺得,賈浩義的貢獻就是通過他的藝術,給了我們一種更大的可能,這種可能就是藝術家應該怎么去把握“度”。
浩義是有智慧的藝術家,他能夠精準地把握這種度,能夠把自己對生活的第一感覺和由此產生的激情,經久地保持在畫面上。浩義的每一張畫,都注入了他的情感、他的心情。他藝術追求的方向,也是自身文化底蘊的體現。浩義之所以走得這么遠,就在于他的特立獨行,在于他對于中國繪畫、中國書法的理解,以及對其他藝術門類的理解。更重要的是,他對中國哲學形而上的透徹理解。浩義作品之所以產生大氣象,是與他觀察天地,觀察人物、動物,觀察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分不開的。一個畫家能畫出大氣象,絕對不容易,也是了不起的。浩義的成果也證明,真正的大寫意是不可復制的。
開幕式之前,我問浩義身體怎么樣,他說“大家都說挺好”。我說你自己千萬別感覺不好,應該有勇氣繼續往前走,這樣身體才會更好。浩義這些畫家已進入真正的老畫家行列,我一直在說畫家退休以后,才是藝術創造的真正開始。因為到了這個時候,藝術家才可能甩掉很多東西,給自己騰出更多的時間。
我特別欣賞浩義視野的開闊,欣賞他對中國文化的堅守??梢哉f,浩義是打井一直打到底,所以才能讓我們看到結果。
我們祝賀他,祝賀他健康,也祝賀他80壽辰,更祝賀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。
中國美協副主席、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講話:
首先祝賀賈浩義先生80大壽,祝賀他繼去年大展之后,又在這么短時間推出精品展。
賈浩義先生是我非常崇拜的大寫意畫家。去年賈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非常系統的回顧展,我深切感到先生一路走來的不易。從最早的中西結合、藝術和實用美術的結合,先生創作了大量插圖、連環畫等實用性作品,為社會現實服務。從他熟練的技法和涉及面來看,他一定是做了大量的跟其他畫家沒有區別的為社會服務的工作。這些工作使從最基層走來的青年藝術家賈浩義,鍛煉出了一種社會責任感。
隨著進入北京畫院,賈老師逐漸擺脫實用美術,從中西結合這普遍的大家當時都不懷疑的道路,逐漸回歸到對中國傳統精神的深挖。明明院長叫做“挖深井”,對此我非常贊同。
近兩百年的中國美術,由于國家經濟落后,政治閉鎖、軍事裝備低下,使得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失去信心,認為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滅亡,中國畫這門落后的藝術必將成為過去。實際上,文化精品和社會有太多的關聯,而文化指向應該有一種傳承、一種精神。這種精神不只是個表面形態,它的核心應該是天地人為一體的,是追求真善美的,是追求大美的。所以賈先生進入北京畫院以后,尤其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、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后,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開始恢復,賈先生無疑是先走了一步。他的大寫意,無論表現題材、章法,還是用筆、用墨,都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。他走出了一條真正的具有中國文脈,而且中國人應該堅守的藝術道路。
我在去年看了賈老師全部的展品,其中沒有一張題材重復古人。我們都注意到了他的大寫意畫法,但賈老師的題材首先全部是自己的生活感受,是自己所處時代的見聞,是自己所關心、自己所關切、自己所痛心的,身邊的人身邊的事。賈老師立足于生活,立足于民族藝術土壤,根子扎得深,路子就走得正。而后,賈老師從中西結合中擺脫出來,逐漸走向開闊走向本質,最終走向了大寫意。
他的章法經常別出心裁,他的用筆有一種氣勢,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。尤其是大畫,不但尺幅大,用筆也開闊,就是吳昌碩講的用筆如鐵、潑墨如潮。排山倒海的大場面,觀者站在他的畫前會非常震撼。今天看到他的小品,畫雖小,但手筆大。造型也有自己的特點,非常概括、凝練,而且適度變形。賈老師常把大場面當成山水來畫,仔細看是人物,遠看像群山像群馬。從題材的選擇,到章法的構建,到用筆、用墨,到他最后達到的境界,包括其中的色彩,完全是大寫意,是真正的大寫意。
多年來,我一貫倡導大寫意。我覺得只有寫意精神,才能代表中國藝術的核心,它也是中國藝術的核心價值觀。我甚至認為,一切好的藝術必須是寫意的。當然,它的形態和表現手法可以多種多樣。但是,如果沒有“意”的作品,即使手法再高明,作品也是沒有靈魂的。賈先生代表了真正的中國精神、中國標準,是毛主席所說的“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”的代表。向賈先生學習,不應該是一句假話。賈老師一路走來,資料非常完整,畫家和學者應該多方面研究他,使中國美術向更高層面發展,從高原到高峰,希望大家共同努力。
再次祝賀賈先生80壽辰!希望他身體健康,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。
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石齊講話:
說起賈浩義,想說的話非常多。北京畫院有100位畫家,來自全國各地。中國國家畫院也有100多位畫家,也來自全國各地。我是1976年來的,浩義兄是1978年來的,那時候來的還剩下七八十位。這位老哥們兒的成就突出,又是他的八十壽辰。他讓我說兩句話,我非常高興,其實我是個不太會表達的人。
作為畫家,每個人都應該有清晰的思路,而有光環的畫家要具備四個條件。第一,個性獨特。也就是點自家燈火。如果點別家燈火,肯定是靠邊兒的,怎么忽悠都沒用。浩義是點自家燈火,而且是點了幾十年,而且是固化自己的特點。浩義天天畫馬,一個出色的畫家就必須要守住自己特有的個性,才能獨步天下。西方畫家尤其明顯,不管是畢加索、米羅、波洛克,都是畫一種畫。也只有這樣,才會被普遍承認。前輩畫家齊白石,到了96歲還每天畫六張畫;徐悲鴻從南洋回國,主要畫馬;黃胄先生也是如此……
浩義的風格突出,中心點應該歸到第二點,就是有自身的藝術元素,自己的技法。傳統的技法在浩義畫面上看不出來,沒有明顯的痕跡,也依然沒有別人或者說周圍畫家的痕跡,而是他自身研究了幾十年的藝術元素。藝術元素有深有淺,很多人有自己的些許元素,充其量是小畫家,因為他們不過是有一套自己的技術。但是,浩義的元素很有張力,很有視覺沖擊力,這也是難能可貴的。
第三,歷史上如何?回憶一下歷史,有些寫意畫家畫得的確不錯,梁楷畫的大寫意,再到后來的八大、吳昌碩?,F在來說,齊白石確實是寫意的。寫意畫家一代傳一代,最大寫意的也不及賈浩義。這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的。
第四,賈浩義的畫非常具有當代性,不像有人主張的原汁原味。假如真的原汁原味,應該是抄襲吧?復古吧?所以不能原汁原味。有人用特技,有人用水漂一點墨來拓,浩義不是這樣做,而是走自家的路。自家是誰?就是中國文化、中國藝術的道路,而且從不動搖。浩義用自身的藝術,反映自身的感覺,反映國家的氣象。因此,他的作品具有中國的氣象。對當代來說,賈浩義應該是大大的寫意。作為寫意的中國畫來說,就像楊曉陽院長所說的,賈浩義是領軍人物。他也必然給當今畫壇帶來影響,也會給未來的畫家帶來深遠的影響。
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、中央美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邵大箴講話:
賈浩義先生去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,也聽到楊曉陽院長、王明明院長對賈浩義先生的評價。
賈浩義先生是在80年代中期引起大家關注的,這跟85新潮是相關聯的。85新潮主張藝術走現代的道路,但很多年輕畫家不知道藝術走現代的道路,必須要扎根于傳統。賈浩義先生很注意現代語言的探索,但他是扎根于傳統的。正像石齊先生所說,他扎根于傳統,并不用傳統的面貌來畫畫,而是以自己個人的體會,吸收各種藝術營養去進行藝術創作。85新潮的很多年輕人沒有走出來的原因,就是因為雖然有探索精神,但對傳統沒有去深刻認識。賈浩義先生對傳統進行了深入研究,再去探索藝術道路,最后越走越寬。
祝賀賈浩義的展覽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,就像他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一樣,會引起業界和廣大群眾的關注。
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老甲講話:
我畫畫的時候,腦子里是一直在想……我是慢慢的做,到現在也還有些想法,依然想要把它做得更好。其實我不像幾位先生說的那樣好,我的藝術感覺還是比較差的。如果有一兩筆可取,也是因為那種感覺。我想將來再慢慢的做,把我所想的真的融化為神奇。
老甲在展覽留影
細致而盡心的展廳景色一
觀眾觀看難得一見的老甲青年照片
紅色的展墻襯托老甲的方筆之駒令觀者耳目一心
光大集團唐雙寧董事長特地趕來看展
本次展覽的總策劃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主持開幕式
點擊觀看展覽現場及陳傳席等理論家點評